長安—秦俑--2500年的守候

 

長安一片月 萬戶擣衣聲

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 良人罷遠征。    李白  子夜秋歌

 

小雁塔--絲路民風

 

 

第一次對長安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幾年前看到電視重播1980NHK電視台與中央電視台合作拍攝的絲綢之路系列。那一集介紹長安,這個2500年的歷史古都、曾經是全世界第一大都市,絲綢之路的起點。片尾的時候,鏡頭從鐘樓逐漸往後,70年代還是一片矮牆青瓦的舊城,隨著喜多郎神秘深邃的音樂,漸漸展開。

其實,20年多年前首播的時候,因為對喜多郎引領一時的電子音樂風潮並沒有興趣,所以那時候對絲綢之路這一系列影集並不太在意。反而在20多年後,因為NHK遠赴舊地重拍新絲綢之路,在重播的時候引起我深深的感動。或許是我也曾經走過那條路、或許是我也曾經領略盛唐時代的璀璨、或許是我也走過那長長的南大街,或許是當我造訪的時候,影片中那舊長安城的意象早已不在。

 

從鐘樓俯瞰南大街,和遠處的定遠門。25年前NHK電台來訪時,南大街2側還都是青瓦飛簷的舊建築。僅僅20年,舊長安城意象完全被現代化建築淹沒,只能在記憶中追尋。

 

 

 

從鐘樓往西北望去,夕陽下的鼓樓。鐘樓和鼓樓間是一片市民廣場,以鐘樓為中心的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是西安城最繁華熱鬧的區域。

 

 

從台北出發在香港轉機,抵達到西安咸陽機場的時候,已經是晚上67點鐘了。剛下過一場雨的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清新。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希望記下我對這處我不曾到過的地方,最初的記憶。從機場到西安還有大約1小時的車程,窗外黑矇矇的一片,隱約看見一望無際的黃土平原上,一處處攏起的歷代皇朝的陵墓,和遠處農家零星昏黃的燈火。

我的行程從長安開始,然後轉往蘭州後,走陸路經河西走廊,在從敦煌飛往烏魯木齊,從烏魯木齊飛往喀什後,從喀什直飛回西安。到西安的第1天晚上,當沿著北大街走進長安城,經過鐘樓圓環、再穿越明城牆走進城區的那一刻,讓一個初到這擁有2000年輝煌歷史古都的外地人,感受到無比的震撼。

不過我在西安的第一晚實在不怎麼樣,雖然我們落角的是離大雁塔不遠,專屬日本觀光客指定住宿的5星級賓館--唐華賓館,環境相當清幽,但是我卻分配到一位鼾聲如雷的室友,半夜裡的鼾聲實在讓我無法入眠,後來終於忍受不住,拿著棉被到走廊外的椅子上,半醒半睡的過了一夜。夜裡還前後來了2個服務生問我怎麼不回房睡…。想起往後的半個月,第2天一早我就跟幸瑩說,我要自費單獨一間房。這就是我絲路之旅難忘的起點。

西安歷史悠久,觀光資源相當豐富,隨處每個角落都有一則故事。最近秦代兵馬俑再次來台展覽,就先說說秦俑吧。

西元1947年的春天,陜西發生嚴重的乾旱。離開西安大約30公里臨潼縣晏寨鄉西楊村的農民楊志發,也跟著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柿子樹下打水井,只是打了幾天都沒冒出水來,3月29日那天又輪到楊志發挖井,挖破一層又硬又厚的夯土後出現了一個洞,裏頭發現了一堆陶俑、銅鏃、銅弩、地磚。原本楊志發也並不怎麼在意,畢竟在陜西農地裡挖到古董是常見的事,以前也陸陸續續發現過,但是農民不懂得這些陶俑是什麼,私底下叫”俑爺”還是”鬼爺”我忘了。只是這一次,他並不知道他挖到的,竟然是守候了中國最著名的帝王秦始皇2500年的地下兵團。

 

博物館中展示的1比1比例的銅車馬。是不是原件,我想應該不是。

 

 

其實秦俑之前就被發現,只是零零星星的,加上農民害怕,私底下都不敢再談。

 

 

 

通常往兵馬俑博物館這一條旅遊路線上,會順道安排參觀新石器時代的半坡遺址,和規模與地貌都極似以圓山為背景的士林官邸的華清池(也是西安事變發生之處),下午再參觀兵馬俑博物館。兵馬俑博物館範圍相當廣,除了楊志發發現的1號坑,和陸續發現的2號、3號坑之外,還有挖掘到一半停擺的4號坑,以及展覽挖掘出來的古物的博物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可以體驗秦代當時生活的銅車馬。當然,秦始皇陵也是博物館園區的一部分。

1號坑整體來說就像個體育館一樣,雖然不是旅遊旺季,但是畢竟這是國際級的景點,參觀兵馬俑的遊客還是相當多,從走進園區外頭開始,就有許多商店小販叫賣秦俑,小李告訴我們最好不要向小販買,雖然便宜,但是大都是泥土塑的,不是陶土燒的,用力捏一下或是不小心摔到地上就碎了。那時候不管參觀1號坑或是2、3號坑,都會在門前公告禁止攝影。加上每隔幾步就站著公安,我們一群人總是不知道能不能拍,用人牆相互掩護的拍起來。走進1號坑就像電視上或是照片上看到的一樣,成千上萬的士兵排列成陣陣隊伍,聲勢浩大。從東端的長廊開始站著三排面向東的戰袍武士俑,每排70人一共是210個人,是一號坑的前鋒部隊。長廊南邊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邊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頭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後衛。整個來說這四路部隊擔任的是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在中央排列著38路面向東的縱隊,就是1號坑的主力部隊,每路中間都排列有駟馬戰車。我去的時候,整個1號坑開挖擺設完成的部隊大約佔整個展館的1/3,中間1/3正陸續開挖整理中,後面1/3則還沒開挖,估計整個部隊共有6000人。由於我們實在也只是外行,待了一陣之後,沿著右側的長廊走到半途的小門,就走出展館往2號坑去。

 

1號坑

 

大家印象中的1號坑。

 

像是體育館一樣,沿著2側走廊,慢慢參觀。

 

 

2500年的守候

 

 

1號坑陶俑出土最早,受環境影響最大,陶俑的顏色大都螁色。

 

1號坑後方一大半還沒開挖整理。

 

 

 

 

1號坑不同的,2號坑挖掘出的陶俑不論型式、顏色都豐富多樣得多,包括將軍俑、跪射俑…等等,以及最來台的彩色將軍俑,都是在2號坑挖掘出土的。

 

2號坑也像1號坑一樣,考古區在展覽館中央,四周是走廊,走廊上展示著用玻璃框住的將軍俑、跪射俑…。不過2號坑開挖的區域零星四散,也更小心,可以看到一全群群工作人員在坑道下工作。這裡的氣氛更嚴肅,除了左側迴廊展覽陶俑的區域人潮較多之外,右半邊大部分區域漆黑一片。公安盯著,想要偷拍有些困難...。

 

 

2號坑的感覺就像是考古場所,不像展覽館,作業人員的挖掘作業更小心。

 

 

走出2號坑之後接連著就是3號坑。3號坑規模就小許多,但是內容卻大大不同,從4匹一隊的馬車陣列,和多是將軍、文官的陶俑判斷,這是地下兵團的指揮中心。詳細的歷史典故,網路和書本介紹的更詳細,不是我的專長。3號坑外一幢建築,是擺設各式尺寸兵馬俑和各種書籍、紀念品的販售處,走進大門左邊的角落座著一位驕傲的老人,就是發現兵馬俑的楊志發。向他索取簽名的人排隊排了長長的一列,這是中國當局後來賦予他的工作。想找他合照,那可得看他高不高興…,我是不湊這種熱鬧的。從臨潼回西安的路還很長,兵馬俑博物館的行程到此大致結束了。如果下次再來,我會慢慢的待上一天,細細的體驗每一尊陶俑的模樣。

 

3號坑規模不是很大。

 

 

經考究是地下兵團的指揮部。

 

 

 

不論從咸陽或是臨潼進出長安,都會經過渭水。每當走在雨中的高速公路上,經過渭河的時刻,望著窗外雨霧濛濛的黃土高原,心中不由自主想起王維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也是日後走在絲路上,不時迴盪在耳畔的聲音。

PS:留下紀念的方式很多,偷拍總是不對的,幾年下來也漸漸了解保護和尊重歷史古蹟的意義。所以……,起碼不要用閃光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ct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