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之旅()—祁連山下好風光

 

 

 

睜開雙眼,田地、草原從眼前一路延伸到遠處的山腳下,山腳下的村落隱約可見,在村落的更遠處連綿不絕的山脈,就是祁連山。

 

 

從來沒有機會親眼見過祁連山

直到那年秋天

車行在河西走廊

望著窗外一望無際的草原

從公路旁一直延伸到遠處山巔白雪靄靄的祁連山山腳下的那一刻

才知道

祁連山下好風光

不僅僅是一種想像

 

現在的年輕人有沒有唱過這首歌我不知道,有一些年紀的朋友,小時候應該都長唱過。作詞者是民國初年的大文人,曾任清華大學和中央大學校長的羅家倫。

青海青、黃河黃

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

雪浩浩、山蒼蒼

祁連山下好牧場……

 

 

 

其實,我並不知道羅家倫有沒有到過祁連山下。但是或許因為呂泉生老師將曲子譜得太好,從小唱起這首歌,那浩瀚的草原、狀闊的祁連山的景象,總是從心裏由然而生。離開蘭州的最後一個景點,是蘭州歷史博物館,那一天是禮拜一,記得這麼清楚是因為禮拜一博物館公休,為了我們的到訪特地安排人員開門導覽。蘭州博物館規模不小,但是館藏並不算太多,大部分是新舊石器時代的古物,彩陶、黑陶…,不過因為整個博物館只有我們這一群人,在導覽員的講解之下,對於各種器皿的型式、功能、發生地點、時間先後,當時的生活環境,以及在人類歷史文明代表的意義,終於有了較清楚的認識,(譬如彩陶的發生教黑陶時期為早,但是黑陶文化代表人類懂得如何運用火來燒製品質更好的黑陶)課本上的仰韶文化歷歷在目,不再只是書本上的文字與照片。其時,蘭州博物館最著名的,並不是這些器皿古物,而是獲選作為中國旅遊象徵的馬踏飛燕,以及發現馬踏飛燕和相關陪葬品的雷台漢墓。當然,因為這是國家一級古物,不准拍照。離開蘭州蘭州博物館,隨然走在現代化的柏油路上,但是沿路車身不斷跳動起伏,原來是馬路到處是人孔蓋和挖掘後的補丁,晃得地陪都覺得不好意思了。不過我們到不覺得怎樣,反正臺北的路況也好不到哪裡。

 

 

蘭州博物館不給拍照,補一張蘭州市景好了。

 

 

再補一張先前提過的白塔寺。

 

 

 

走出市區,正式進入河西走廊。顧名思義,這是一條位於兩座高大的山脈間長長的路廊,離開蘭州從東邊的烏峭嶺開始,經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大綠洲,一直到西邊的玉門關為止,全長約900公里。因為在黃河以西,所以稱作河西走廊。走廊的北邊是馬鬃、合黎和龍首山系,南邊則是大名鼎鼎的祁連山和阿爾金山脈。

 

從蘭州到敦煌,這一條路我們足足走了3天。雖然是秋天,但是午後的太陽炙熱,窗外的視野漸漸寬闊。蘭州到武威的312國道又直又長,單調的景象、單調的引擎聲,大伙在炎熱的氣溫下吹著半熱不涼的冷氣漸漸睡去。我們這一行大約只有167人,44人座的大車一個人享用2個以上的位置還有賸餘,最後一排不座人,拿來堆行李。我坐在倒數第2排,望著整車睡去的同伴,和駕駛座前看不到盡頭的公路,隨著車身規律的擺動,也漸漸閉上眼睛。不知道過了多久,車身一陣搖晃,張開眼睛望著窗外,出現一大片草原,從眼前一直延伸到遠處的山腳下,山頂上白雪靄靄,藍藍的天、白白的雲,像一幅畫一般的高掛在車窗外。看不到盡頭的山脈就在窗前,烈日灼灼下,望著山上的白雪,頓時睡意全消。拿起相機一次次按下快門,試圖記住一張張我從未見過的壯闊景象。

問了地陪,原來這就是書本上鼎鼎大名的祁連山。

 

 

車上拍的,實在無法表達我親眼所見,就算是紀錄吧。

 

 

遠處山腳下的小村落。

 

 

下午630分,太陽斜掛在窗前,從上午離開蘭州進入河西走廊起,祁連山脈就一直陪伴著我們。午後7點,終於到達今天的目的地,武威。爬上旅館的屋頂,夕陽漸漸西沉。長長的斜影照在街道上,街上車輛不多,住宅整齊劃一,僅有的幾棟高樓更顯得突兀,卻也象徵著這個自漢代以來就屯兵建郡的綠洲城市,在日後開發大西北即將扮演的角色。武威,如同其名,雄壯的城樓、歷史悠久的海藏寺和雷台漢墓,就留待下次再談吧。

武威市區最熱鬧的街景之一,現在應該更"現代"吧。

整齊劃一的住宅,是當時普遍的市容。遠處隱約看見一片綠洲,提醒我們身在何處。

武威也算是祁連山下的綠洲城市。

從城樓的樓層,和城牆的高度、厚度,可以解讀"武威"在歷史上和軍事上的重要。

夕陽西下,古月照今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ct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