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之旅()—思念之路

 

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

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

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

念此際你已回到濱河的家居,

…………

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

………………..   鄭愁予—賦別

 

 

 

蘭州往武威的路上...

 

 

 

一早醒來,落地窗外一整片的藍天。雖然如此,走出戶外卻感覺相當涼爽,下山吃早餐,途中一陣陣淡淡青草香迎面而來,在暖暖的陽光下感受秋涼的舒暢。

午後,下起一場雨,想起那年離開蘭州的前一天,一群人走在劉家峽的山路上,雨後微涼的天…。

 

最近有一項愛護地球的活動BTP(Bike to Paris),幾個年輕人從北京分批出發,騎單車橫跨亞歐洲大陸到巴黎,希望引起世人注意全球暖化問題(http://www.beijingtoparis.com/ch-index.html)。臺灣有一位年輕人薛瑞德也加入了這項活動http://btp.deray.org/,看到他記錄著從西安出發,走312國道一路經過蘭州、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途中遇見的自然景觀、遇見的人、發生的事,也喚起我的回憶。

 

 

 

離開長安之後,進入河西走廊,眼前盡是一片單調的黃,西域的氣氛漸漸濃厚,絲路之旅可說正式展開。

 

我們在蘭州要停留2天,蘭州是進入河西走廊的起點,黃河由西往東從市區中心穿越,一早起來,昨晚的蘭州牛肉麵還意猶未盡。第2天要往蘭州西南大約100公里 處的劉家峽,參觀黃河上游的炳靈寺石窟。炳靈寺石窟就像敦煌石窟一樣,由一個個刻畫佛教經典、壁畫、和佛陀雕像的石窟所組成,整個石窟群分散在黃河上游的一處峽谷中,大大小小的石窟有180 多個,從北魏時代開始,歷代虔誠的信徒、商旅陸陸續續沿著懸崖壁開鑿,最大的一座好像樂山大佛一般,遠遠的就可以看到法像莊嚴的大佛,俯瞰著來來往往的旅人,庇蔭旅人由此遠去西域,一路平安早日歸來。

 

 

從蘭州往劉嘉峽的路上,就算有一片片的梯田,舉目望去仍然是一 片貧瘠的黃土地。聽說昨天下了場冰雹,山上氣溫一下子降了10多度。

 

 

準確的說炳靈寺位於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就區位而言相當接近青海,在往南不遠處就可以到拉普愣寺。而絲路也有一路經由青海通往西域,這樣看來,在黃河上游接近青海的地方出現炳靈寺這樣提供往來商旅心靈上的慰藉、平安歸來時的奉獻,或是誇耀財富的石窟群,也就不足為奇了。劉家峽水庫完成之後,黃河水位較為穩定,往炳靈寺石窟也更為便捷,可以先到水庫碼頭搭快艇,在水庫狂飆大約1個小時後,抵達石窟入口峽谷處的碼頭,下船走進峽谷。

 

 

搭上快艇在劉家峽水庫狂飆足足一個多小時,終於來到炳零寺前的碼頭,峽谷入口處。遠眺群山,頗有桂林山水的意象。

 

 

炳靈寺入口前的碼頭,山壁上有"炳靈寺"三個大字,不過從這個角度看不到。

 

 

 

走進峽谷,一個個石窟沿著二側山壁開鑿,看得到內部的石窟步論雕像或壁畫都或壞殆盡,看不到裡頭的石窟,因為都上了鎖,嚴格保護。

 

炳靈寺石窟沿著山壁一路往峽谷內延伸,據說有數十公里之遠。

 

 

這是石窟群中最大的雕像,詳細的資料我記不清楚了,大佛旁有階梯網往上攀爬,但是要另收一次費用,價錢不貴,但是我沒有太大的興趣,也懶得往上爬。不過,從下方仰視大佛,還是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石窟的保存和其他重要的石窟一樣,壁畫或佛像狀況好的都有門上鎖,但是大致來說,破壞得還是相當嚴重。我們沿著峽谷二側大致走了一個迴圈,從峽谷的另一側遠看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石窟,從北魏、北周、隋、唐…依年代由上往下逐層建構著一代代旅人平安歸來的期望,忽然有些感慨。離開的時候,一群信徒沿著山谷一路往裏去,問了地陪,說是山谷裏還有綿延數 十公里 的石窟,他們要往最深處走去。我們這群觀光客當然沒有這樣的時間和虔誠,因為回蘭州路途遙遠,要再搭一個小時的快艇(因為太累、太無聊我在船上睡著了),再開2小時的山路回市區,所以不得不離開。

 

 

 

大佛靜靜的俯瞰守候著往來的旅人,規模雖然比不上樂山大佛,但是卻也相當令人震撼。

 

 

離開之前,一群穿著道袍的信徒往峽谷裡走去...

 

 

回到市區,天空還是有些陰沉沉的,昨晚上游下了場雨,當地人說還下了場冰雹,因此氣溫驟降,黃河水位也上升了些。離開蘭州之前,要跨過鐵橋,到河岸北邊的白塔山公園一遊。黃河鐵橋建於清朝宣統2年,是的,就是末代皇帝溥儀遜位的前一年,整座鐵橋充滿工業時代建築風格,讓我想起上海的外白渡橋,當時有黃河第一橋之稱。走過鐵橋,人車雜沓十分混亂但熱鬧。現在鐵橋已經改為徒步區,將白塔山公園和南岸的河濱公園連成觀光休閒區。當然,南岸鐵橋邊有一座黃河母親的雕像,不過我一向很排斥這樣人工的東西,所以沒有留下任何紀念照。

 

白塔山因元代就興建的白塔和道觀著名,石階而上,每一層都有不同時期的建築,隨著高度爬升,整個蘭州市和黃河也逐漸展現在眼前。憑欄遠眺,明天就要離開蘭州,對我來說,未來的旅程才算正式走入絲路。

 

蘭州的黃河鐵橋建於清代末年,鐵橋南段左側立有一碑"黃河第一橋",證明這是當年黃河最上游的一座橋。遠處河岸北側,就是白塔山公園。

 

鐵橋的建築風格就是道地的19世紀工業形式,讓人想起上海的外白渡橋。

 

爬上階梯,蘭州市區一覽無遺。黃河由西往東,悠悠流去。

 

黃河北岸、白塔山簏,是回民聚集較多的地區,可以看到許多清真寺。

 

鐵橋與現代化的蘭州市。

 

 

用注音拼音在鍵盤鍵入「絲路」,首先出現了「思路」二個字(當然,我要選的字是絲路)。心中突然浮現鄭愁予的「賦別」,想像古人此去西域,帶著多少期待、惶恐與思的複雜心情。漫漫長路上,旅人思念著故,而故也有人正思念著…。

踏上絲路,心中充滿懷古與浪漫的想像,當然也有遠離台北紛擾的心情。但我想,絲路本來就不屬於我們,尤其是走過這樣這一段見證一幕幕旅人賦別的時刻...。

 

第2天,離開蘭州,祁連山遠遠的連綿在側,一路陪伴我們進入河西走廊。

 

arrow
arrow

    ict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