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的故鄉

 

時間不早了,在催促下離開絨布寺,沿著絨布河谷往上游的珠峰大本營前進。通常往珠峰大本營要在絨布寺前換乘環保車或是當地藏族經營的馬車,就是遇見卓瑪的時候她駕的那種馬車。不過我們並沒有看到任何環保車還是馬車的蹤影,大概是因為已經是10月下旬旅遊淡季,或是時間有點晚了,所以沒有人要我們換車,於是就直接把車開上山去。

剛開始車隊沿著河谷邊行,沒多久車隊停了下來,原來在路邊遇見一群黃羊,在光禿禿的沙地上找尋已幾乎不可見的小草,大家很興奮的下車拍照,有些人向他們走近想拍特寫,結果羊群開始逃離我們,反而看不到了,真是。走過這一段平路再往上游開始爬坡,前面幾輛車衝得快,我們在後面慢慢開,沒多久王師傅突然停車,說左邊有一群喜瑪拉雅山岩羊,我往左一看路邊是一片土石台階,羊在哪裡啊?再往上瞧才發現原來羊在台階上面,我爬出車外靠著車頂,剛剛好可以拍到距離我們這麼近的岩羊。岩羊有著大大的彎曲的盤在頭頂上的角,與黃羊秀氣的羊角不同,見了我們也不急著逃走,慢慢的尋找她的草根,果然氣勢不凡。很幸運的又只有我們遇見,不知道其他人知道了作何感想。

要往基地營去囉

遇見一群黃羊

在高山上的不毛之地遊蕩著

 

喜馬拉雅山岩羊(據稱)

岩羊有一股威嚴的氣勢

 

從這裡開始,山路開始往上盤旋,幾個轉折之後到達另一片開闊的河階地,路在河階中穿越,二旁高聳的山脈呈現V字型,珠峰就在河谷的那一方,好像雙手合掌捧著一座雪白的金字塔一樣。

珠穆朗瑪峰是喜瑪拉雅山脈的主峰,海拔8848.13公尺,換算成英制是29,029英尺,一般國內航線飛機的飛行高度最高大約在22,000呎,國際航線的飛行高度平均大約在36,00040,000呎之間,珠穆朗瑪峰高度之驚人可見一般。珠峰是地球地表第一高峰,位在中國和尼泊爾邊界東段,藏語稱Chomolungma,意思是第三位神女(女神)”,因為藏族認為喜瑪拉雅山是五座女神的居所,而珠峰代表的正是第三位女神。至於尼泊爾稱珠峰為agarmatha,意思是天空之神,西方國家則稱珠峰為Everest

珠峰的山體像是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和神山岡仁波齊一樣,但是整體上更多了 一份雄偉挺拔的氣勢。近距離看,主峰幾乎呈45度銳角,地形十分險峻。珠峰因為突出於印度洋北方,高度又高,氣候非常複雜。高度北坡大約5,8006,200公尺 以上、南坡大約為5,5006,100公尺 以上終年積雪。東北、 東南和西山脊中間是三大陡壁,在這些山脊和峭壁間分佈著548條大陸型冰川,依據中國官方統計總面積達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有7,260公尺 ,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河南、北極的冰,是地球上儲藏淡水的主要庫存區,冰川的水分主要來自於印度洋季風帶,從珠峰大本營再往上大約56公里 就可看到冰川和罕見的冰塔林,不過從往冰塔林要另外收費,也要花費不少時間精神,當然不在我們行程安排之列。不過不知道時間太晚了還是天候真的太惡劣,以往一整排藏族經營的住宿帳篷一個都看不到,大本營四周除了我們似乎也沒見到人,趁著這時候往冰塔林就不必付錢了。只是海拔5,200公尺 的山坳,氣溫低、風更大,又冷又強,好像冬天颳起颱風一樣,站都站不穩。本來有夥伴想在大本營附設的郵局寄明信片的,結果郵局也關上門。這時候一點遊興也沒有,就只想躲在大石頭後面,果然所有旅行的浪漫,還是抵擋不注現實艱困的環境,拍個紀念照趕快下山去,這趟旅行的另一個目的也算達成了。

絨布河谷中的珠峰

海拔5200公尺

狂風大作空無一人的大本營

領隊幸螢

現在還在忿忿不平的淑蘭

準備隨時讓沒上過珠峰大本營的人合成用的...

 

珠峰不僅巍峨宏大,而且氣勢磅薄。和岡仁波齊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周圍20公里的範圍內7, 000公尺以上的群峰林立,每一座高度都高過岡仁波齊。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8,000公尺 以上的雪峰也不少,全世界148,000公尺的雪峰這裏就有56座之多,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處的洛子峰(海拔8,516公尺,世界第四高峰),東南面是馬卡魯峰(海拔8,463公尺,世界第五高峰),東南方向的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公尺,尼泊爾和錫金的界峰)、西面海拔8,201公尺的卓奧友峰和8,046公尺的希夏邦馬峰。

上午越過的啞口,看到的就是希夏邦瑪峰、卓奧友峰、洛子峰和珠峰等世界上第14、第4、第6和第一高峰等一連串山峰在眼前展開的壯觀景象。其中希夏邦馬峰(Xixabangma)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國境內的8,000山峰,藏語的希夏邦馬氣候嚴寒、天氣惡劣多變的意思。洛子峰藏語則稱之為丁結協桑瑪,意思是青色美貌的仙女,這位仙女地形也極其險峻,大小冰川密布,氣候變幻莫測,洛子峰與珠穆朗瑪峰之間隔著一條山坳,就是通常說的南坳,這讓我想起從合歡山望著山谷對面的奇萊北峰、從觀霧隔個山谷望向遠處的大霸尖山的景象(嗯、好久沒爬大山了)。另一座卓奧友峰也稱為喬烏雅峰,位在中尼邊界上,卓奧友在藏語意思是首席尊師

啞口上的喜馬拉雅群峰

 

1719(清康熙五十六年),清朝在對珠峰和附近邊境地區進行勘測的時後,就發現珠穆朗瑪峰是中國的最高峰,但是並沒有標記高度,或許是因為太高了吧。西元1721年康熙編繪了《皇輿全覽圖》,就已經採用"朱姆朗馬阿林"這個名字來命名。100多年之後英國首席測量師喬治·埃佛勒斯在1830-1843年間調查印度地區發現珠峰,並命名為Peak XV1852年,印度測量局調查員華夫用大地測量的方法測出Peak XV高度為8,840公尺,並更名為Everest,以紀念喬治·埃佛勒斯。不過喬治·埃佛勒斯對自己名字命名為世界最高峰的榮譽有不同的意見,因為他認為這座山峰應該以它最本土的名稱來命名才對。

珠峰峰頂的地形在常年西風的定向風吹蝕下,像一支橫擺的鞋底,南北寬約1公尺,東北長約10公尺1972年底計算出珠峰高程為海拔8,849公尺,但當年沒想到要減去峰頂的積雪厚度。珠峰的高度經過國內外反復測定,從1850年的8,839.8公尺1907年的8,882公尺、1922年的8,863.6公尺1929年的8, 854公尺1954年的8,847.6公尺,一直到1975723日,中國政府確定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8,848.13公尺,而且最大正負誤差小於036公尺。根據中國的說法,此一數據獲得全世界認可。

珠峰地區7,000公尺以上高空風速的季節變化主要決定於副熱帶西風急流帶,副熱帶西風急流帶所處的位置就是出現大風的位置。每年1~3月、11~12珠峰上空7,0009, 000公尺 風速最大,所以不適合攀登。而且海拔高度越高風速的日變化越大。春季青藏高原海拔4,500公尺地面風速的日變化是海拔1,000公尺4.5倍,下午2點到6點的風速比夜裏和上午的風速每秒平均大5.5公尺。海拔6,000 -8,000公尺高度地面風速日變化更大,是海拔1,000公尺的68倍,也就是說下午風速約比夜間每秒大7.39.8公尺。就算平地無風,珠峰的風速會有每秒79公尺,難怪我們下午到大本營,風勢那麼強了。

 

首先登上珠峰的是1953529日是紐西蘭登山家埃德蒙·希拉裏,第一張攻頂的照片則是尼泊爾嚮導丹增·諾爾蓋站在峰頂手舉一塊冰,上面插著隨風飛舞的旗子的景象。其實首先攻頂的人我想應該是丹增,只是他要保護或確認愛德蒙上山,或許愛德蒙心理清楚,所以一上山之後拍下的第一張照片裏的人物是丹增。

丹增1914年出生在西藏雪巴族一戶普通人家,站在家中就可以望見白雪皚皚的珠峰。他曾經說:“我替父親放牦牛的時候就經常想像登上頂峰的景象,登上峰頂就如同登天一樣,在那樣高的地方一定住著神靈。”丹增18歲那年離開家到尼泊爾謀生,1935年他說服了英國的一支登山隊讓他加入登頂探險,在登山隊中幫助隊員搬運行李,擔任嚮導。之後有5次機會向珠峰峰頂前進,可惜都沒能成功(不知道是他不行還是登山隊的老外不行)。他在回憶當年登頂的情景時說:“(站在頂峰)我看到了前所未有、今後也不會再看到的景象,這種感覺既美好又恐怖。當然恐懼不是我當時唯一的感覺,我太熱愛這座雪山了!對於我來說,峰頂上所見到的不僅是岩石和冰,所有的一切都是溫暖的、富有生氣的。”丹增後來被登山界和當地居民稱為“雪山之虎”,不過他極力反對他的孩子繼承他的事業。因為他說“我已經替你上去過了。你不必親自登上峰頂。”

1999年發生了一件事。那一年,1924年登頂時失蹤的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裏的遺體被一支美國探險隊發現,據說,他才是第一位攻頂的人。

 

 

拍好照片回到山下,一路上見到幾個老外走路下山,這段路對他們來說應該是不錯的健行路線吧。絨布寺賓館的大廳還是空蕩蕩的,偶而走來一、二個投宿的旅客,坐在沙發上吃幾顆糖,離晚上用餐時間還早,隨便聊聊天打發時間,回到房間甚麼事都沒做,也不知道要做些甚麼。整理整理好東西又晃到外頭去,走到二樓的餐廳遇見一群人圍著暖爐坐在椅子上喝酥油茶,本來以為是餐廳供應,原來是要錢的,外頭冷得很,就算坐在有陽光的長椅上還是會冷,不過烤烤暖驢還是不錯的。窗外的風還是呼呼的吹著,10月下旬的珠峰山角下,一片蕭瑟。只是遠遠的望著風中的絨布寺,珠峰頂上捲起長長的雪花好像棉絮、又像浮雲,然而那風該是如何的狂啊!不論我們來,或是不來,那風、那山、那雪,都不會有甚麼改變吧。

 

隨著時間消逝,黃昏慢慢接近,餐廳裏和窗外的陽台上聚集的人也愈來愈多,大家都是要來一睹世界第一高峰金色的夕陽。天氣實在相當晴朗,天上連一片雲都看不到,珠峰看得非常清楚,透過鏡頭,山坳上的白雪感覺好近好近,主峰西北邊一大片幾近垂直的大峭壁,有幾千公尺深吧。從西邊沿著陵線往東邊,爬上北側的山峰停留一會兒,再沿著之字型的陵線轉南往45度的山頂上去,就攻頂了。從山下看起來一片寧靜的雪山,不知道有多少人一步一步的用盡氣力往上攀爬,就為了征服她,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這片看似寧靜的白雪下斷送了性命。

氣溫又降了許多,戴上手套的雙手一邊揣著相機放在大衣裏保溫、另一支手還得放在口袋裏,不時再喝幾口保溫杯裏的熱巧克力。天色還沒暗,大家就拿著相機猛拍,隨著山谷間的陰影漸漸托長,一片昏黃又帶著得微微火紅的夕陽染上整片山峰,湛藍的天空下靜白的山峰也慢慢轉成金黃,身邊的人也從一片喧鬧、興奮,漸漸沉默。天色暗了,人也散了,回到屋裏烤烤暖爐等著晚餐。而我還在窗外,雙手愈來愈不聽使喚,戴上毛帽和披風的耳朵凍得好像要掉下來了,只有扶著相機和按下快門的動作機械式的重複著。

回到絨布寺賓館,賓館前的絨布河谷和珠峰

天色還沒暗,大家就忍不住拍了起來

太陽西下,山谷已經壟罩在陰影下

群山的身影漸漸拉長

夕陽下的珠峰

天色漸暗,金色的山峰

夕陽餘暉下暗紅色的珠峰

紅色的火焰漸漸往上升

夕陽消失在黑暗中

 

回到屋裏,大家圍坐在一起,絨布寺賓館不負責供餐,不過有個頗大的廚房讓大家使用,幸螢和老大在廚房裏張羅著晚餐,晚餐有麵條、大餅、牛肉、青菜、熱湯,看到隔壁的一群老外只有乾糧,好心的問她們要不要一起來喝碗熱蔬菜湯,結果她們並不領情。這世界一家的景點似乎沒有世界一家的包容。吃過晚餐交代好明天的集合時間,回到房間整理今晚的床鋪、找熱水,拿出睡袋、手電筒,走進走出串串門子,12點賓館斷電了,風呼呼的吹,窗外一片漆黑

天神的故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ct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