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

 

談到近代南京,就一定會談到中山陵。不過這趟旅行並沒有造訪中山陵,因為10多年前跟老爸一起來過,那時候老爸已經80多歲了,雖然身體狀況還不錯,但就算我沒到過中山陵也知道中山陵要爬很多階梯,不要說是老人了,對年輕人也不是件輕鬆的事。或許他知道這是他最後一次爬到山頂上,看看他貢獻了60年的黨的領袖,看看山下的故鄉,於是顯得相當興奮。雖然他不說,但我知道他的心願,於是我決定,就算背,也要背他上去。

中山陵的故事要從1924年說起,那是孫總理一生中最後一次遠行。那年在北京的曹錕賄選,在廣州的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決定二次北伐,10月、北方軍閥張作霖、段祺瑞、馮玉祥推翻北京曹錕政權,電請他到北京共商國家統一大業。當時大多數的國民黨同志都認為這些軍閥不懷好意,反對孫先生北上,但是他還是不顧眾人反對受邀北上。他從廣州黃埔到香港乘船至上海,再從上海乘船到日本,在神戶高等女校演講「大亞洲主義」之後,在124日 到達天津。還沒轉往北京,就因為天氣寒冷舟車勞頓加上不停接見賓客、商談國是及處理公務而病倒了。等病況稍有好轉之後,他又乘火車到北京,但是身體虛弱的只能用書面與熱烈歡迎他的民眾談話,他寫著:「我到北京來不是為了爭權利,也不是為了爭地位,是來跟大家救國的。」但是他的病況愈來愈嚴重,最後住進了當時設備首屈一指的協和醫院,結果經檢查他罹患了肝癌末期!

1925311,孫先生召集家人、同志至床前,汪精衛把擬好的遺囑呈給中山先生簽字;根據記載,他說:「我此次北上,乃為了謀國家的和平統一。今因病苦,不能痊癒,生死原非所計,惟數十年致力國民革命,所抱定之主義,未能完全實現,不無遺憾。甚望諸位同志努力奮鬥,使國民會議早日開成,達到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之目的。」,民國14年312日,他病逝北京協和醫院。

 

當時誰都沒有料到他會突然病重去逝,而民國成立之後各地勢力分據,沒有皇帝,更沒有所謂預做陵寢的事情,因此如何安葬這位對民國貢獻最多的人物,成了棘手的問題。不過早在19123月,孫中山在紫金山打獵的時候時曾經對同行的胡漢民說:「等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人乞此一坏土,以安置軀殼爾。」他逝世前一天下午向宋慶齡汪精衛等人提出:「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於是,眾人遵照他的遺願籌備治喪於安葬事宜。治喪委員會最後決定,他的靈樞暫厝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待陵寢建成後再安葬南京。喪事籌備工作的順序是先確定墓址,測量墓地、交涉圈地、徵求陵墓圖案、決定陵墓圖案、招標施工,最後辦理移靈。

 

汪精衛帶擬的家囑

中山東路往紫金山的中山門

往中山陵,紫金山上的逸仙路。10多年前的8月天,綠蔭參天,像極了台北的仰德大道,難怪老蔣總統喜歡住在陽明山上了。

 

為了在紫金山上尋找合適的墓址,孫中山家屬宋慶齡、孫科及多位葬事籌備委員先後三次登上紫金山實地勘察。孫科、宋慶齡等提出墓址必須高過明孝陵,並且「不可使人在更高處建墓」。經過考察後認為位於紫金山中部的中茅山最為合適,宋慶齡還表示墓址不宜選在山頂,應建於南坡平陽處。1925513日 ,葬事籌備委員會通過了由孫科與負責工程的常務委員宋子文的建築顧問赫門起草的《陵墓懸獎徵求圖案條例》,公開向全世界建築師和美術家懸獎徵求中山陵墓設計圖案。對陵墓的建築風格、材料、功能等作出詳盡的規定,包括

1           陵墓應體現「特殊與紀念之性質」。

2           祭堂建築「須採用中國古式(Chinese Classic)」,「或根據中國建築精神特創新格亦可」。墓室建築「在中國古式雖無前例,惟苟採用西式,不可與祭堂建築太相懸殊」。

3           陵墓應便於遊人參觀並方便舉行紀念活動。墓地須有登臨石階和墓道大路以利交通,祭堂前須有「可立五萬人之空地」以舉行儀式。安放靈櫬的墓室要設在祭堂之內、通向墓室的墓門要能靈活開關以供入內瞻仰。

4           建築材料要求「均用堅固石料與鋼筋三合土,不可用磚木之類」,以圖建築永久保存。

5           陵墓應簡樸莊嚴,不求奢侈華貴。

6           對應徵圖案將評設首獎、二獎、三獎各一,並對獎金有具體規定。

1925927葬事籌備委員與家屬代表開會複議,一致贊成採用呂彥直的設計方案建造陵墓,並決定聘請呂彥直主持中山陵的建築工程。依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墓區從平面案起來像是一個鐸,有「木鐸警世」的意思。此外「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整座鐘含有「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整座陵園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從牌坊到祭堂,總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落差73米 。有趣的是,從下往上看,392級石階每一階都看得清清楚楚,象徵當時中華民國人口39200萬。但是從最高點往下看,卻看不到階梯與階梯之間的差別,表示眾人平等,這是整個陵園除了體制規模就是帝王墓之外,最特別的設計。

 

民國16年的中山陵

孫總理移靈

 

 

中山陵的整個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青色象徵青天,也符合中華民國國旗的顏色,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青色琉璃瓦是天下為公的意思,用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三門牌坊,上頭是孫中山手書的「博愛」兩字。石坊後是長375米 、寬40米的墓道。再往前行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手跡「天下為公」。走過長長的墓道之後,開始爬坡,通過第一段坡道之後,通過一道前廳,再往上爬另一段坡,就會看到一處高約6米的亭碑,碑石上刻著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寫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的鎏金大字。

 

走到亭碑,中山陵的坡大概就爬了一半了,剩下另一半再繼續往上爬,就是祭堂。祭堂處在山頂最高峰,有三個拱門,拱門上書有中國國父孫中山所創導的三民主義的「民族」、「民生」、「民權」三段詞。再穿過計堂之後,就進入墓室了。計堂之後的墓門有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面有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製,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進門之後是圓形墓室,墓室頂是青天白日國徽,墓室內是下沉的墓壙,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漢白玉臥像,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杆俯視靈柩上的臥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的遺體。墓穴直徑4米 深5米 ,用鋼筋混凝土密封。參觀者可環繞墓室,憑欄瞻仰,墓室建築風格與紐約的格蘭特墓和巴黎的拿破崙墓一樣。

 

中山陵入口"博愛"門牌坊

 

門牌坊後的長長墓道

鎏金的亭碑

叫老爸停一下照張像,順便讓他休息一下,經過亭碑之後這一段坡,是最長的一段階梯了

回頭 望望山下的故鄉

再爬一段,祭堂就快到了

山頂上的祭堂

祭堂之內就是墓室 

 

中山陵在孫中山死後1年的19261動工,1929春主體工程完工。不久後呂彥直去世。1929 4月23,國民政府以何應欽為「總理奉安迎柩總指揮」。526日 靈柩由北平南移,528日 在南京北站,就是浦口暫厝之後搭渡論過江抵達南京(浦口公園紀念碑的由來),停靈公祭至531日 ,19296月1舉行了奉安大典,這時候距離他過世已經過了4年。為了迎接靈柩,南京從下關碼頭到中山陵之間的路線修建了迎柩大道,取名為「中山大道」,就是南京現在從山北路中山路、新街口和中山東路。靈柩所過之處也都以「中山」、「逸仙」命名以示紀念。下關碼頭改名為中山碼頭,南京故宮旁的悒江門城門也改名為中山門,一直到鍾山上的逸仙路,一路到中山陵。

那天早上,老爸一步步爬上階梯,一層、二層,一直到最高層的祭堂前。我記得那踽踽堅毅的身影。

為了迎靈開闢的中山北路與中山路,圓環是新街口

民國17年的新街口

民國88年的新街口,路口的銀行掛上的招牌,國父塑像還在圓環中央,四週是人行陸橋

民國99年的新街口,圓環已經消失,銀行舊址還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ct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