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要說秦淮河畔的歷史故事,烏衣巷、李香君可能是最令人耳熟能詳的吧。

烏衣巷位在秦淮河南岸,是東晉時期高門士族聚居的地區,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裡,雖然東西晉在這兩位大臣戮力維持之下,國力也算得上一番光景,但卻也是漢朝王公後裔被認為偏安江南的開始。唐朝詩人劉禹錫這樣寫著: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朱雀橋之所以稱之朱雀,是因為舊日橋上有著裝飾兩只銅雀的重樓而得名,傳說這座橋就是謝安所建。詩中說的景象是東西晉時期,秦淮河畔的時代變遷。大義上是說,朱雀橋這座跨越秦淮河的橋,是內城往來烏衣巷的重要通道,曾經車馬雜沓,但現在橋邊卻長滿了野草花;橋畔的烏衣巷曾經聚集了多少王公貴族,如今卻只見巷口夕陽斜照。而那曾經飛進王導和謝安豪宅大堂的燕子,來年再次回到舊居的時候,大宅卻早已成了尋常百姓的家了,此情此景實在令人備感寂寥。

劉禹錫的年代距離魏晉南北朝也有一、二百年了,他當然知道燕子的壽命並不比王導、謝安來得長,不可能在來年這大宅就換個主人。只不過藉著燕子秋去春來,訴說著朝代歷史的興衰。我們經過夫子廟往南走過的那座橋叫做文德橋,我在橋上來來回回走過幾回,就是不見朱雀銅台。當然那幾千年前的朱雀橋早就不見蹤影,現在秦淮河上的橋上依舊是人潮洶湧,但大多是前來訪古尋幽的觀光客了,王謝大宅也早就不知去向,橋畔倒也都是尋常百姓家,不過都做起觀光客生意就是了。

走過文德橋,下橋之後不遠就看到屋衣巷白色的甕門。1500年前的烏衣巷是怎麼回是我並不清楚,不過現在的屋衣巷呈現ㄇ字型,巷子窄窄的、短短的,大約只有100公尺 長,從這裏進從那裏出走得快一些2分鐘就走完了。真正的古蹟恐怕也是沒有的,最真實的是靠南側巷口的古井,李香君故居或許也真有其是,至巷子的王謝故居紀念館當然就只是紀念館啦。巷子裡兩邊的建築應該是仿古的而非古蹟,不過靑磚馬頭牆、桂花窗,每一戶每一層建築交疊堆砌著,白色的高牆深色的屋簷,帶著些古僕,正是江南建築的特色。

 

 

路旁一個不起眼的小巷,就是烏衣巷啦

回頭往巷口照一張

看起來真的是口古井

 

近代烏衣巷最著名的應該就是李香君了。李香君故居座落在夫子廟鈔庫街38號,秦淮河另一座橋來燕橋的南端,是座三進兩院式的宅院,又叫做媚香樓。據說院子裡都是書法、繪畫、楹聯、篆刻、假山、塑像和園林小景、石刻磚雕、壁畫挂燈等藝術精品,現在被列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不過我對這些園林並沒有興趣,進去還要花錢買門票,跟阿咪討論之後決定不進去看。至於王謝紀念館既然是紀念館,就更不用說了。除了大門上方懸以“王謝古居”匾額之外,看起來跟一般的房舍並沒有二樣。

是不是真的香君故居-媚香樓,其實無法分辨

烏衣巷....嗯就這樣短短的一小段

烏衣巷裏江南建築   ㄟ 這是甚麼地方

東晉遺風

三月

再轉個彎 又回到大街上啦

走進烏衣巷 又走出烏衣巷

 

李香君是明朝後期人,秦淮八艷之一。所謂“秦淮八艷”指得是明末清初在秦淮河畔的八位青樓女子,卞玉京﹑顧橫波﹑寇白門﹑馬湘蘭﹑柳如是﹑董小宛﹑陳圓圓﹑李香君。這八位雖然身為青樓女子﹐但在明朝官場不惜以生命為諫博取清名的風氣而言,這幾位在明、清二朝更替的時候表現出的民族氣節,更得為後人所讚賞,連青樓女子都知民族大義,那些失去氣節的將軍大臣們,就更讓人瞧不起了。不管這些故事真實與否或是以民間反諷政局,總都是增添了“秦淮八艷”在民間流傳的傳奇。

李香君的節操之所以在民間留傳,主要還是她和侯方域的愛情故事在孔尚任的《桃花扇》裡精彩描述的關係。簡單的說,明末的時候清軍攻入北京,南明暫時偏安但人心徨徨,他的丈夫侯方域受奸人所害(所謂的奸人就是趨附權奸﹐廉恥喪盡的阮大鋮),並且要求她改嫁以換得丈夫一命,不過李香君當著奸人的面血灑手中的桃花扇以式忠貞不貳的決心,並且怒斥奸人。為即將滅亡的南明帶來一絲希望,不過這當然是奢言啦,文人只是假藉李香君這個秦淮名妓的下層婦女,在花容月貌之下,卻有著強烈的正義感、愛國心和高尚的情操,諷刺南明沒有氣節的官員大臣罷了。不過陳圓圓似乎就沒有那麼幸運,“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成了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紅顏禍水的代名詞。

望著江水悠悠流入長江,河畔烏衣巷裏王導、謝安、李香君,從東、西晉一直到明、清,多少文人軼事,只留給後世留傳。

逛了秦淮河一圈,要去夫子廟、江南貢院逛逛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ct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