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廟

 

南京夫子廟在老爸小時候就是個很熱鬧的地方,夫子廟其實就是孔廟,因為孔子被人們尊稱為“孔夫子”,所以市井小民就稱孔廟為“夫子廟”。

南京夫子廟始建於西元1034年宋朝景祐元年,原來是東晉時期的學宮,就是獨書的學堂啦。歷史上夫子廟曾經四次遭到摧毀破壞、五次重建。清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重建之後,最後一次毀於1937年,那年日軍侵華攻進南京城放火燒了夫子廟。根據中國觀光資料紀載,夫子廟是在1984年由人民政府規劃,撥款修復逐漸完成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江南貢院等夫子廟主體和周邊建築。另外再恢復烏衣巷王謝古居吳敬梓故居20多處、30多萬平方米古建築,因此形成了目前的夫子廟商圈。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對於恢復夫子廟與秦淮河風景區的成就有目共睹。10多年前和老爸來秦淮河畔,夫子廟前沿途除了商店還有流動攤販。我記得很清楚,下午5點之前秦淮河北岸商店街是管制攤販進入的,攤販們推著推車據在秦淮河南岸,時間一到大家蜂擁過橋搶位子擺攤,秦淮河畔從夫子廟到江南貢院一路到文德橋就像個大夜市。但是以夜市文化的形成而言,我不太相信在1984年之前夫子廟週荒蕪一片。或許孔廟頃圮了,江南貢院荒蕪了,但秦淮河畔的住家還是要過活吧,靠共產社會主義分配食物是養活不了人的,這市場和夜市就早早存在了。

話說回來,孔廟在早期中國社會是非常受到尊崇的場所,不單單只是祭奉孔夫子的地方,而是與當地的學宮,國學、府(州)縣學成為一個學區。孔廟的位置不是在學宮前邸,就是偏於一側。 南京夫子廟就是前廟後學的佈局,從進入孔廟開始,依序見到的是孔廟主體、學宮與東側的貢院組成三大文教古建築群。貢院是通過鄉試考取舉人之後,進城來考進士的考場。

 

除了廟、學宮等建築群之外,古時候的孔廟週邊還有一定的佈局,一般在廟前會設照壁欞星門,加上東、西牌坊形成廟前廣場。欞星門前會設有半圓形的“泮池”。泮池是泮宮之池的意思,源自于周禮。周禮記載,天子太學中央的學宮稱為辟雍,四周環水,諸侯之學只能南面泮水,稱之為泮宮。孔子因為過世之後追封為文宣王,是諸侯,所以在孔廟正門(大成門)之前修泮池,表示尊崇。在古代凡是新入學的生員,都要進行入泮的儀式,有點像是基督徒受洗一樣,入泮之後就是孔夫子的學生啦。所以又賦予了泮池不同的功能與意義。不過南京夫子廟的泮池特別不同,是鑿秦淮爲泮池,所以這一段的秦淮河相較前後河域特別的寬,是唯一利用河道作爲泮池的孔廟。既然泮池都這麼特別了,照壁當然也分外不同。簡單的說,照壁是興建在建築物大門前的一堵牆,做為避邪之用的。照壁在廟宇或民宅都有運用,民宅實際上的作用是讓人無法從外面一眼看到裡面,廟宇的話則是表示那是神鬼之間的界線的原意是日月,代表陽界。壁則是取辟的諧音(剛好型式也是牆壁),就是避邪、去除的意思,表示將陰界阻隔在外。所以照壁的正面通常是向著陽界的,孔廟或是住宅的照壁裝飾向屋內的方向,墳墓如果也有照壁的話,圖案是向外,譬如清朝歷代皇帝的陵墓地宮之前的那面牆。

夫子廟大照壁位於秦淮河南岸,建于明萬曆三年(西元1575年),全長110米 ,氣勢磅礴,爲全中國最大的照壁。至於孔廟前的牌坊分佈,岸北是一座石欄,有天下文樞牌坊,孔廟前的街道東西二側原來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兩座門坊,但是民國成立之後被拆除。廣場左右原有“聚星”、“思樂”二座亭,也有變化。聚星亭是重簷六角的型式,是1983年複製重建的;思樂亭則移置在東市小廣場。欞星門則由三座單間石牌坊組成,石坊之間牆上嵌有牡丹圖案的浮雕,中間石坊橫楣刻有“欞星門”三個篆字,造型樸實無華。欞星門是古代建築得一種型式,緣起於唐代,是六品以上官員住宅才能建的門,因為門兩側的柱子上有一般欄杆上像蟠桃的瓦桷,又染成黑色,所以叫做烏頭門。不過傳說中欞星就是文曲星,孔子被喻為文曲星下凡,身後被封為文宣王,所以闢有欞星門再表示這是孔夫子的住所。不過欞星門還有一層意義,就是天界之門,走進門內就走進了天界,譬如明孝陵就有欞星門,這也代表孔子地位之尊,他的住宅(孔廟)是高高的位在天界呀!

 

孔廟的正門是大成門,明清時代的大成門爲五間,兩側爲耳房,供執事人等休息之用,中爲三門,門內陳列 戟,東設鼓,西置磬,每逢朔望朝聖和春秋祭典,府縣官員由大成門(中門)進,士子執事人等分走旁門。不過南京夫子廟的大成門跟大殿都毀於日軍兵火。1986年新建的大成門面寬三間,門內正中有漢白玉屏風,上鐫刻“重修夫子廟記”,樹立四塊古碑,其中齊永明二年的“孔子問禮圖碑”是由南京市人民政府院內遷至此處的一塊重要的碑銘。

夫子廟在秦淮河畔

夫子廟前的泮池與其他孔廟不同,是秦淮河擴大成彎月型

夫子廟前的大照壁 特別富麗輝煌

 

橋邊的酒樓  是餐廳啦

夫子廟前橋畔一排熱鬧的商店

夫子廟

廟前廣場正在舉辦燈會

正門 大成門

夫子廟前另一側 是市場、夜市、商店街

10多年前的孔廟前商店街

人潮洶湧,路邊還有小攤位

商店街口 麥當勞還在 但肯德基不見了 小攤販也不准擺了

 

雖然小攤位不准擺了 但是還是很熱鬧

再往前 就是江南貢院

 

夫子廟兩側的東西市場,原是學宮前甬,東甬道爲學宮正門,門前有坊,上書“泮宮”。坊東爲明清兩朝狀元、榜眼、探花題名牌坊。坊西爲會元、解元題名牌坊,坊的背面是武科題名牌坊。東西甬道旁,原各有三祠兩署。民國以後廢科舉,興學堂,學宮遂漸衰落,祠、署分別改爲學校、教育局、圖書館。學宮甬道也成爲攤販市場,東西市場的名稱便從那時開始。

現在的東西市場建於1987年,採用明清時代的街市風格 ,以石板鋪地,店鋪採用“青磚黛瓦馬頭牆,回廊挂落花格窗”,店、廟、市、街合一,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穿過東西市場的另一端,就是以前的貢院。 “ 貢院” 位於學宮東側,爲古代所稱之“風水寶地”。據《南窗紀談》記載:建康(南京)貢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由知府史正志創建,起初爲縣府學考試場所。占地不大,應考人數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時,則借用僧寺舉行考試。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集鄉試、會試于此,因江南地區人文薈萃,參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場便越來越顯得狹小。明成祖永樂皇帝便沒收臣犯臣紀綱的府邸,又取懷來衛指揮陳彬家人陳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黃公永元祠、秦檜之子貝喜祠等改建“江南貢院”。永樂十九年(西元1421年)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南京仍然是江南鄉試所在地。清朝取才制度承繼明制,道光年間重新修建,規模再度擴大。咸豐年間文廟、學宮遭太平天國之亂被焚,但東側的貢院僥倖保存下來。同治時又再擴建,範圍更大,居全國各省之冠。當時的貢院東起現在的姚家巷,南至貢院東等和貢院街,西至貢院西街與夫子廟隔街相望,北至建康路(現在已經變成水游城商圈,在台灣之前就有Uniqlo旗艦店進駐),整個貢院成正方形,週長大約有1.5公里 ,內有號舍(俗稱考棚)20644間,一人一間,每次考試可容納2萬多人。當時貢院正門在現在的永和園及秦淮劇場(電影院)之間。大門外街之東、西各有木牌坊一座,即東、西轅門。大門外東西有石獅子一對及兩座石牌坊,軸線上有門三道,分別稱“貢院”、“開天文運”及“龍門”。龍門後依次有明遠樓、至公堂及戒慎堂。堂後有門,門後有飛虹橋。橋之南屬外簾,飛虹橋是內外簾的分界線。最後爲衡鑒堂,是主考官閱考卷、評定名次的地方。考試期間內外簾分隔很嚴,不得擅自出入。整個貢院四周圍都是高牆,牆外爲街道,街道另一邊爲店鋪民居。自光緒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廢科舉後,貢院即閒置無用。民國7年決定拆除,開闢成市場,只保留了明遠樓飛虹橋和明遠樓東西少數號舍及明、清碑刻22方。

 

陸遊  和身後一整排的石碑

江南貢院的明遠樓

規模龐大的考場

明遠樓旁 保留復舊一部分考場 一間間號舍當作店面商店

 

 

東西市場

刻一方印 給阿ㄅㄨ

逛逛街打發時間 秦淮劇場 其實是電影院

秦淮河夜景

燈火輝煌 遙想當年的十里秦淮 風花雪月

 

風花雪月早已不再 畫舫悠悠經過 卻感覺孤寂

 

明遠樓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清道光年間重建。是平面正方形,三層木結構建築。底層四面爲牆,各開有圓拱門,四簷柱從底層直通至樓頂,梁柱交織,四面皆窗。登臨四顧,整個貢院一目了然。它是考試期間考官和執事官員警戒、發號施令的地方。目前明遠樓科舉制度陳列館——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展出了100多幅科舉制度的珍貴文獻資料、圖片,並按原樣複建了40間號舍。原來安放在貢院內的22方明清碑刻,現集中陳列于明遠樓東西兩側,是研究明清貢院建制沿革和科舉情況的實物資料。

 

我們過橋,沿著大照壁、孔廟、商店街、走進江南貢院,再逛進東西市場,刻了方石印給阿ㄅㄨ,雖然他沒能跟我們回他爺爺老家,但希望在南京刻下這方印給他留做紀念,或許有一天,能帶他回來看看,看看那只和他合影卻完全沒有機會留下記憶的爺爺的家鄉。

不過因為刻印章要花點時間,所以在河邊逛逛,憑映像找到了上次和老爸一起吃晚餐的餐廳,本來想叫個套餐來吃的,不過阿咪吃不太下,花費也不算太便宜,所以我們就又逛回烏衣巷前,找了間鴨血米粉湯店和著叉燒包,簡單打發了晚餐。吃過晚餐之後,再逛回東西市場,取了印章,沿著步行街再回經過熙園,那年和老爸匆匆走過的夫子廟商圈的遺憾,算是補償了。

穿過街道,聞到一陣熱炒的香味,是間簡餐店呢,看起來蠻好吃的,想說明天如果找不到東西吃或許就逛過來這吧。走回地鐵站,再搭地鐵回到飯店,已經晚上快10點了,地圖上小小一區夫子廟,走來可遠了。

這天阿咪的日記說,腿斷了。

南京產鴨 來吃碗鴨血粉絲

朱雀橋邊野草花......

繞了一圈又回到照壁前

領了印章 打道回府

經過夜間的澹園 明天要尋浦口的"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ct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