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往哪兒去

回家,原本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尤其是從小聽父親說過不知道多少回的故鄉。今年過年不像往年一大清早在晨霧中開一段長長的蘇花公路,我沒有回家。父親走後,那回家的動力似乎也就消失了。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裏?去年3月決定帶父親回道他離開了50年的家,但是,當我終於踏上那塊土地,走在他的故鄉對我來說如此陌生的街道上,我不知道該往哪而去?

 

一下渡輪走出碼頭大樓,就看到門前停著好多好多紅色三輪車,當地人稱之為馬自達,是乘客下了輪渡後往來浦口市區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可是一下子我卻無法體會這是怎麼回事,不是已經到浦口了嗎,怎麼會是進入市區最方便的交通工具,難道市區還很遠嗎。不會啊,從之前Google Map上看來浦口市區規模不是很大的樣子啊。不管怎樣,先走到對接的浦口火車站看看再說。

根據中國官方資料,浦口區是江蘇省南京市的市轄區,南京有八個市轄區,國民政府時代浦口是第八區,就像臺北有12個行政區一樣,不過南京的市轄區規模比臺北大多了,就算是人口密度最小的浦口區,面積就有900平方公里,人口就有50萬。不過這與記憶中父親告訴我的有點出入,父親年輕的時候就離開浦口,在陳立夫手下,負責津浦線沿線的情報工作,抗戰勝利之後被任命為南京第一區區長,但不久之後開始國共內戰,再度離開浦口。那時候沒有長江大橋,浦口是南京的北大門,北部、中部、南北交通,隴海鐵路往西最遠只通到蘭州,還沒到烏魯木齊,所有到南京的人員物資,最後都會轉到津浦鐵路的終點站浦口,所以浦口站也稱作南京北站。抵達之後再搭船過江到進入南京市區,包括國父靈柩。1929528日,南京中山陵完工,國父的靈柩從北京南下,經津浦鐵路到浦口火車站,下車移靈到車站對面的碼頭,再搭船渡過長江到下關9號碼頭,緩緩的穿越南京市區,公祭之後安葬在中山陵。整個奉安大典至今還留下許多遺跡,包括在浦口站前暫厝的地方建了紀念碑,為了紀念,靈柩登陸的下關9號碼頭改名為中山碼頭,經過的街道也改為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途經的兩座橋改為中山橋和逸仙橋,走上鍾山前的南京城朝陽門也改名為中山門。辛亥革命之後,剛從臨時大總統讓位下野的國父開始著手著書,完成實業計畫。南京是首都,所以以南京為中心規劃建設大鐵路計劃,書中記載:舍政事,專心致志于鐵路之建築,于十年之內築二十萬里之線。凡立國鐵路愈多,其國必強而富??苟能造鐵道三百五十萬里,即可成為全球第一強國。而浦口就是國父大計劃中長江以北一切鐵路之大終點。他說:且彼橫貫大陸直達海濱之幹線,不論其以上海為終點,抑以我計劃港為終點,總須經浦口。只是國父沒有想到後來航空業的發展促進了全球化,空運市場蓬勃發展的時候,也沒有想到有天會面臨能源危機,反倒是中國現在全力發展高速鐵路,又回到當初國父認為鐵路愈多,其國必強而富的情況。浦口火車站最終成為民國鐵路的一個標誌。

船舷旁,父親對孩子說,到家啦。

我們也跟著走下渡輪

一出浦口碼頭,第一映像是:怎麼有那麼多三輪車啊。

紅色的三輪車是浦口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站前公園、民國老建築,這是堂姐信上說的,大伯每天散步的公園嗎

啊,那是書上記載著的國父靈柩暫厝之處的紀念碑

站在浦口碼頭前,輕聲的說:老爸,我們回家了。

長江大橋完工之後,浦口火車站地位一落千丈。因為沒有乘客往來,浦口火車站前廣場顯得愈加空曠。廣場中央紀念國父靈柩暫厝的圓球形雕塑顯得很突出,上面本來有的花紋已經模糊不清。當地人表示這上面員來刻的是國民黨黨徽,漢白玉基座上原來燙金雕刻著孫中山先生的遺書及三民主義部分內容。文革時期被人毀壞埋入花園裏,後來背重新挖出來再復原,可惜已不復見當年風貌。浦口車站主體大樓是典型的英國風格,尖尖的屋脊,窗高而窄,鐵皮鑄造的紅屋頂。蘇子元介紹,津浦鐵路在山東韓莊是個分界,往北到天津屬於德國人控制,沿線車站是德式建築風格,往南到浦口則是英式風格。民國時期的浦口站是北方人進京的必經之地,遠遠望見那幢紅色屋頂的三層大樓,就知道快到南京城了。在其後差不多半個世紀里,這幢樓都是這一帶最高的建築,成為浦口的地標。

據說,朱自清的《背影》講述的地點就是浦口火車站。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背影是我們國中時候必讀的ㄧ篇文章,這次回南京之前,在Google Earth上蒐集浦口的照片,就看到大陸當地有位攝影師的南京老建築系列中,鏡頭下的浦口火車站,空蕩蕩的鐵軌上,月臺邊,錯落的芒草和野花。月台上的單柱傘形雨廊,據說在中國鐵路建築史上極為少見。浦口火車站曾經歷過三次浩劫,前兩次是日軍飛機轟炸,第三次最嚴重的一次則是因為一場大火,車站二、三樓的地板燒毀2/3,屋頂也坍塌,之後車站大樓的屋頂便由木造斜屋間頂變成了水泥平頂,那背負著民國多少人身後故事的車站風貌,似乎也隨之消逝,但車站最顯著的變化顯然不是因為外觀,1968101日,南京長江大橋通車後,浦口車站的客運停止,僅留貨運,曾輝煌一時的車站衰落了。198541日 ,浦口車站中斷了16年之久的客運再次恢復,一直到1990年左右這段期間,算是浦口火車站的鼎盛時期,春節的時候站務人員總忙得沒時間接電話,還有應付許多打來托關係來買票的事情。但是後來隨著大橋輸運能力擴充,到1998年浦口車站只剩下了一對往返蚌埠的慢車,每天只有一班,還要花9個小時才能開到安徽的蚌埠,20048月這趟最後的慢車也停駛了,曾經的售票處、候車室灰塵遍地,,南京現存唯一百年火車站,因鐵路興起,也隨鐵路遷走而沉默。

規模頗大的浦口站,而南京北站這四個字,充分說明了浦口車站當年的地位

孤獨的長廊

沒有旅客的火車站

車站大廳

隔一條街的售票大廳

售票大廳旁,唯一一家飯店,將近中午的時刻沒有一個客人,

坐在門前逗弄著公雞。

民國老飯店,當年有多少過客在這裡停留?

空蕩蕩的客房,緊閉的窗

雖然不能說是費盡千辛萬苦,但從不知為什麼保留了二瓶老爸的骨灰,到決定帶老爸回家,總是在他離開半年之後。原本擔心玻璃罐裡的骨灰不知道會不會被當作甚麼違禁品禁運,或是複雜的申請手續,幸好一切順利。終於回到浦口,他離開了60年的故鄉,但在火車站週遭走了一趟之後,我卻不知道何去何從。他的家,我記憶中的故鄉,在哪裡?是往這條路,還是一旁那條小巷。而大伯,在二個月前也已經過世,老人們不再有機會見一面。大伯母據說被堂姐接去住了,浦口,已經沒有我任何親人。渡輪走了,三輪車又沉默了,好不容易回家,卻徘迴在車站前寂寥荒涼的路口,而我,該往哪兒去?

繞了一圈,不知道該往哪去。

路人都往這個方向去,是不是也該跟著往這條路上走去?

路口這幢建築規模很大,看起來也像是個政府機關。

牆上的字,是浦口存在的重要證明

這是津浦路,那大伯住的碼頭街應該就在碼頭附近吧

路口小屋,這小巷又通到哪兒

高高的太陽,空蕩蕩的街

看似荒廢的樓

 

我該往哪兒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ct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